欢迎来到融教之家

微信订阅 手机访问 侵权投诉

【特别关注】教育部最新发布“各地特殊教育工作案例”

掌握现代特教掌握现代特教
2020-05-06 16:00 1449 0 0
案例来自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嘉兴市、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云南省玉溪市、上海市宝山区、江西省信丰县

教育部最新发布“各地特殊教育工作案例”

一起看看都有哪些

北京市:

坚持以市级统筹为主要手段 不断推动首都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坚决贯彻十八大、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要求,以推进教育公平、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价值引领,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以“保障每一个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在公平、包容的环境中接受适宜的教育”为总目标,聚焦残疾学生更高层次实际获得,始终坚持市级统筹,通过统筹普特深度融合、各学段入学政策、特教内涵发展、教研改革,多措并举推进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北京市特殊教育朝着高位均衡的目标迈进。

一、统筹规划普特教育,建立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坚持特教优先、普特融合,着力推进普教与特教资源共享、工作共进、协同发展。

(一)建立融合教育推行委员会制度。在市区政府、教委和普通学校设立融合教育推行委员会,由市区政府、教委分管领导和各校校长担任负责人,由校干部、班主任、资源教师、家长代表为组员。规定委员会两个方面职责:在顶层设计上,要从资金投入、学校布局、师资配备、设施装备分配等方面做到普特兼顾、倾斜特教;在教育教学上,突出制定融合教育推行计划、提供行政支持、整合专业资源等职能,强化普通学校保障残疾学生优质教育权益主体责任。2019年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亲自统筹督导普教特教幼儿园建设,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全市新增包括普教特教共30362个学位。2019年全市融合教育比例达70%以上,比2016年增加5个百分点,实现较高质量零拒绝、全覆盖。

(二)建立特教优先保障机制。以落实教育部特教二期提升计划为助力和契机,研究出台《北京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每年下发《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优先特教举措逐年梯度提升:一是义务教育招生统一要求保障随班就读学生“就近”入学。二是突出“优先”原则,当片区内优质学位紧张时,优先保障符合入学条件的随班就读学生。三是实现资源合理布局,对距离特教学校较远且到校就读困难残疾学生集中区域,在普通中小学布点建设特教班,最大程度保障残疾学生就近就便入学。

(三)建立普特深度融合专业支持体系。始终坚持融合教育发展、重心下沉搞特教,采取市级统筹和群策群力方式,逐步建立了融合教育四级专业服务支持体系:一是在全市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校中建设350间资源教室,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提高了融合教育服务能力。二是在全市创新性建立43个市级示范性学区融合资源中心,兜底保障每个学生享有专业支持。三是全市有15个区建立了区级特教中心,主要履行残疾学生入学审核、评估、安置和备案工作,负责区域内融合教育巡回指导和专业支持。四是统筹建立了市级特教研机构,将原属北京联合大学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调整到北京市教科院,建立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全市特殊教育发展调研研究、特殊教育课程和教材开发研究、特殊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特殊教育教学指导和师资培训。通过体制调整,充分发挥市教科院在普通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三级教研网络、教研员团队等方面优势,实现了普特基教研统筹管理,推动了普特教研融合。

(四)注重科研成果总结推广。2018年,《北京市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与实践创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增强辐射带动效果,北京市注重做好以下成果转化:一是优化成果。进一步优化体系中学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及示范性自闭症儿童教育基地这两个关键环节,细化管理职能和实施标准,并组织专业力量对其进行督导和评估。二是广泛宣传。由北京教科院组织专业力量将成果转化为微视频、专栏、微案例等形式向四级特教专业体系推广,并同时向社会做好宣传与普及。三是落实落细。在市级标准与示范区域的引导下,全市所有区域参照成果案例建立专业服务实体,并全部通过验收。

二、统筹推动各学段入学工作平衡发展,完善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保障体系

以提升特教公共服务水平、展现首都文明进步形象为牵引,从统筹入学政策入手,充分保障残疾学生享有从学前至高中各学段教育机会。

(一)统筹完善基础教育各学段入学政策。坚持管行业重在管标准,在义务教育学位缺口大、入学升学压力大的背景下,仍然坚持特教优先。一是全面开展学前三年基本教育康复服务。将非义务教育按义务教育对待,全市统一部署破解入园难,要求各区通过在特教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增加学前部,每个学区增设1—2所融合幼儿园,切实保障残疾儿童从小享有融合教育机会。2019年,全市共有63所幼儿园接收特殊需要儿童入园,3—6岁特殊需要幼儿入园率达61.6%,与2018年相比幼儿园增加5所、入园率增加11.6个百分点。二是高标准高质量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近年来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三是保障残疾学生义务教育毕业。在初中毕业考试、升学考试两考合一背景下,坚持“特事特办”,市教委印发《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明确随班就读和特教学校学生毕业成绩由学校认定,原则上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可准予毕业。四是普及残疾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意见》规定,对有能力就读的按照“就近”原则,根据学生意愿安置进入普通高中,并为残疾学生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便利条件。

(二)统筹推进一贯制特教学校建设。一是全面推开九年一贯制。为满足更多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修订完善《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大力支持特教学校达标建设,目前全市19所特教学校均有九年义务教育招生资质。二是大力推动十二年、十五年一贯制。在九年一贯制基础上,市、区多部门协力为特教学校“升格”,将学制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统筹建立一批学前到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十二年、十五年一贯制特教学校。目前已有4所特教学校取得学前、高中招生资质,实现十五年一贯制;2所特教学校获得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招生资质,实现十二年一贯制,努力使残疾儿童少年拥有更多更适宜的教育机会。

三、统筹优化内涵建设,动态调整优质教育资源布局

针对优质资源结构不平衡问题,集中力量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

(一)统筹特教资源分布。坚持在普教统筹发展的布局中,划出一定比例优先统筹特教资源,一是建立市级示范基地。在盲、聋、培智教育满足区域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根据特教资源分布情况,在自闭症特殊儿童高发地区建设了示范性自闭症教育康复基地12个,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康复。二是建立区域特教联盟。着眼发挥优质资源带动辐射作用,由市教委总体筹划,由东城、西城、海淀和朝阳区优质特教学校牵头,成立了四个城乡、区域特殊教育发展联盟,通过联合教研、校际业务交流、专业人员跨区指导等方式,加强了较发达区和欠发达区之间的联动帮扶,加大向郊区、农村地区的倾斜和专业支持。三是开展体验式培训。坚持以强带弱、共同进步,每年上下半年由市教委统一组织远郊区和山区等特教欠发达地区部分教师,以全脱产方式进入市区优质特教学校跟班学习培训,探索快速均衡师资新路径。

(二)统筹特教教研改革。市级特教中心调整到北京教科院后,坚持普特教研并网协同推进,重点加强特教教研与全市教研的功能并轨。主要体现在:一是将特殊学生学习需求纳入到普通教育教研教学指导和专业支持中,普教教研和特教教研协同开展,一人一案、精准施策,较好保障了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学有所获。二是形成四大教研支持体系,在原有盲、聋、培智教研组基础上,增加创建自闭症儿童教育、特殊教育评估、融合教育研究三大教研专网,增强了教研系统性、有效性。

(三)统筹五类师资队伍作用发挥。市级统筹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骨干,以资源教师、随班就读教师为主体,以巡回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教师为补充的五类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并充分发挥各自在特教内涵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注重发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作用,通过定点驻校、定期巡回、联盟内交流等途径,让特教学校教师对区域内、联盟内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和师资进行康教支持、业务培训、知识宣讲,使其从教授特教学校残疾学生的“单面手”,变成教育者、评估师、康复师、融合教育宣导者等多重角色的“多面手”。二是注重发挥资源教师作用,明确其资源教室负责人的身份职责,大力促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三是注重发挥随班就读教师作用,高度重视随班就读教师数量大且身在一线的工作特点,注重通过业务培训、日常督导、教学评优等形式,使其真正成为随读学生健康成长的培育者。四是注重发挥巡回指导教师作用,明确其指导区域内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职责,履行为学校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专业支持的职能,并负责监督各级特殊教育专业服务实体作用发挥。五是注重发挥送教上门教师作用,建立以特殊教育教师为骨干、以热心特教事业志愿者为补充的送教上门队伍,并通过设立激励、培训、评价机制,增强其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实际能力。

五类师资队伍在融合教育内涵发展、提升首都特教公共服务水平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和骨干作用。2019年共为全市7168名残疾学生中的7000名提供教育和康复服务、占比达97.7%,为10159名家长提供专业帮助和咨询,为628所学校、5500余名教师提供教研教学支持,服务各类群体数量较2018年增加28%,增加了残疾学生直接获得,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江苏省南京市:

切实加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

一、强化政府主导责任

2015年初,南京市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重点就“加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开展实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的随班就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定全市特殊教育工作的重大政策,协调解决特殊教育工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当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现场会,对随班就读实验的重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市教育局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为随班就读推进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2017年出台《南京市特殊教育教师政府专项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对于在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具备特殊教育教师岗位考核合格证、符合相关条件的在职在岗教师给予政府专项奖励。市教育局还建立了随班就读年度专项视导制度,并将有关奖补资金与视导结果直接挂钩。近4年来,全市设立多项随班就读专项经费,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4000万元。

二、优化融合教育资源配置

2015年7月,市教育局依托南京市聋人学校建立了全市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市随班就读工作,各区也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或骨干学校成立了区级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域的随班就读研究、指导、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认定市级融合教育示范校44所、随班就读实验学校155所,各区认定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达到216个,实现所有街(镇)学前、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实现所有街(镇)初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各区已建立巡回指导教师队伍,并将特殊教育素养纳入中小学新教师招考内容。每年举办多主题、多层次人员参与的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培训对象涵盖行政管理人员、普通学校校长、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家长等。培训内容涉及通识培训、学生教育评估、个别化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正向行为支持等多个方面。

三、全面落实“一人一案”教育安置

各区对持有“残疾证”“医学证明”以及疑似残疾的学生做到分类鉴定,根据评估结果分别采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以及送教上门等不同的安置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安置的实施策略,一是突出教育部门与残联部门数据共享,联手逐个排查未入学生情况,确保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教育安置全覆盖。二是采取灵活的动态安置方式,在专家团队指导下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开展跟踪教育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动态教育安置的依据。三是多方参与教育安置,专家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普通学校、市区资源中心、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教育评估结果分析和最适宜安置方式研究。四是着力提升教育安置后的教育支持力度,市级资源中心重点支持视障、听障随班就读学生的在校学习,各区资源中心负责对其它类别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支持;支持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策略、课程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家长工作、专业设施设备使用与维护等方面。

四、协同推进随班就读工作

一是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发展中心(教科所、教研室)及教育装备等部门密切协作,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市教研室组织编写《随班就读小学生学科学习评估手册(试行)》,用以指导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市教科所组织开展“随班就读改革与实验”专项课题培训和课题申报,市随班就读资源中心组织开展全市随班就读论文案例评选活动。二是市教育局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学术指导委员会并不定期召开随班就读工作例会,10多位专家积极参与指导政策研制、教师培训、实验研究、年度视导等工作。三是在省教育厅部署下积极参与苏台融合教育合作项目,主动引进台湾地区融合教育专家资源,拟定并着手实施试点校和种子教师先行、点对点指导、线上线下结合的宁台融合教育合作实施方案。四是通过互派教师、集体教研、个案会商、课堂观摩等形式,推动普通中小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普通教研与特教教研之间的交流合作。五是注重家校共育,一些工作会议和线上线下专题培训积极争取家长参与,发挥家长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五、营造融合教育发展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特殊教育,努力营造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舆论氛围,提升全社会对融合教育工作价值的认识,形成推动高质量融合教育合力。在加大平时特殊教育舆论支持基础上,自2017年起,将每年五月确定为“特殊教育宣传月”、每年年底举办年度“感恩迎新会”,通过专项活动,开展融合教育政策宣传、助残成才案例分享、“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有功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融合教育最美教师”评选、融合教育网络和现场咨询等系列活动,相关活动得到了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全市支持融合教育工作的社会生态基本形成。

浙江省嘉兴市:

打造区域特殊教育发展高地

自2015年1月,嘉兴市作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开展的医教结合、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三个改革实验项目,已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截止到2019年10月,全市学前、义务和高中段持证残障儿童少年共1736人,在各类学校就读1662人,总入学率95.74 %(其中义务段为99.91%、学前段为96.91%、高中段为85.27%),特殊教育基本实现由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

一、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基础

(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嘉兴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嘉兴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卫教融合深入推进健康育人工作的意见(试行)》等文件;建立了由教育、财政、残联、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参与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教育、残联、卫生健康、民政部门联合组织成立了嘉兴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明确市教育局作为实施国改区实验项目的主要单位,积极协调财政、残联、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统筹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构建完善层级服务体系。一是成立了市、县(市、区)两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市级特殊教育指导学前分中心,领衔推进、协调指导全市特殊教育工作。二是建立了市、县(市、区)两级专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队伍,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二、分类有序推进,打造新时期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新样态

(一)“三个+”深化医教结合。嘉兴市特殊教育学校试点以“学校+医院”“教育+康复”“教师+医生”的形式,积极引进医疗康复资源,先后与嘉兴、上海等地4所医疗机构及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签订合作协议,与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科和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组建康复团队,共同实施“医学鉴定与教育评估—个别化教育方案制定—过程评估—个别化教育方案动态调整—教育康复评估”链条式医教结合工作流程。

(二)“三个学段”推进随班就读。《嘉兴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残疾人高中段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以卫星班或特教班的方式满足区域内智力残疾学生接受高中段教育需求,无智力障碍的残疾学生原则上在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接受高中段教育。全市开展随班就读的高中段学校有36所,随班就读学生135名。另外开办了接收普通幼儿与残障幼儿的融合幼儿园“阳光乐园”,目前已累计招收自闭症等特殊幼儿406名。全市现有78所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幼儿。大力推进资源教室、资源教师队伍和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资源教室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463名学生在210所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三)“三个协同”开展送教上门。桐乡市试点以部门协同、普特协同、家校协同方式,做好送教上门实验工作。教育部门落实每生每年1500元送教资金、3.5万元交通费和5万元送教补贴等专项经费,确保免费送教服务可持续开展;残联建立地毯式筛查工作机制,统计持证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名单,确保应教送教,目前全市累计送教上门学生260名;卫生部门做好残疾儿童评估鉴定,并组织医生对重度残疾儿童“送医上门”;民政部门对困难家庭残疾幼儿按人均8000元标准补助教育康复训练费。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共派教师合作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并编印了《送教上门工作手册》《培智学校送教辅助教材》,规范送教上门工作。特殊教育学校设立家长学校,向包括送教上门学生家长在内的所有特殊学生家长普及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指导家长改进家庭生活设施,为特殊儿童生活和学习创造便利条件。

三、深化教学改革,引领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市特殊教育学校依据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确立医教结合课程的性质、特点,积极构建符合各类残障学生特点的课程,累计开发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和康复课程50多门。

二是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基于课标、基于学情、基于主题”三个维度开展“学为中心”的活动型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情境教学、实物教具、科技辅具等支持手段,让学生在感知、参与、体验中获得个性化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

多措并举 全面发力 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5年1月,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承担随班就读实验项目。双流区以“行政保障+专业支持”为支撑,开展基础教育各学段随班就读实验工作。目前全区随班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建档学生208人,建成资源教室37个,学前资源教室有7个,普通高中试点资源教室有1个,职业高中“职特联动”办学点有1个。

一、精准施策,确保随班就读实验工作有序推进

“行政+专业”是双流区高质量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基本思路,贯穿融合教育政策制定、任务落实、督导评估整个过程。近年来,双流区出台了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制度,组建了区域融合教育集团。

特教联席会议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牵头,先后研究制定保障类、指导类、实施类等10余项政策文件。2017年起,双流区普特学校特殊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就按义务段普通学生10倍执行,2020年增至每生每年1.4万元。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由相关部门联动运转,将特教联席会议中形成的决议细化落地,并对融合教育集团进行督导评估。融合教育集团由教育局副局长牵头,形成了以特教资源中心为龙头、7所融合学校为骨干、辖区内所有融合学校为成员的融合教育集团,成立了集团办公室、融合教育诊断评估安置中心、学生适应性行为支持中心、融合课程支持中心、融合教师发展中心、融合教育改革与研究中心、融合环境无障碍与安全支持中心、融合教育资源组织与建设中心的“一室七中心”融合教育集团支持服务平台。

区教育局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教育局副局长牵头,主管科室具体负责,行政与专业人员组成考核组,按照《双流区随班就读资源中心评估细则》《双流区随班就读规范化学校评估细则》等文件要求,对区资源中心和各融合学校履行融合教育目标任务进行年度专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育局对学校整体工作的目标考核,在区域融合教育年会上对融合教育先进学校和教师进行表彰。

二、全面发力,推进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建好用好各层级资源教室

区特教资源中心作为一级资源教室,是龙头,其专业团队在教育局的行政赋权下,承担区域随班就读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5所中心学校建成二级资源教室,是骨干,辐射片区,发挥融合教育示范和引领作用;所有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建成三级资源教室,是主体,为特殊学生提供“适合+融合”的教育。根据区教育局安排,一级资源教室主要督导5个二级资源教室,5个二级资源教室督导所属片区的所有随班就读学校。

(二)开发“学科+特需”的融合教育课程

区特教资源中心巡回指导教师与融合学校资源教师、学科教师等合作,从普特课标中提取出符合融合学生个体学情的学科教学目标,依此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形成学科课程调整方案,并在课程实施中进行动态评估,不断优化完善学科课程调整;同时根据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融合学生家长的期望,在对融合学生进行教育评估的基础上,融合学校还要“一人一案”实施以学科补救、潜能开发、康复训练为核心内容的资源教室特需课程。

(三)构建区域融合教育常态研训模式

一是围绕“精准服务随读生,提高资源教室运作效能”,双流区推出了区域资源教师系统培训课程模块,含《资源教室建设与运作基础》《融合教育通用教学设计》《随读生学习质量评估》等专题,现已成为区域普特教师培训教材之一。二是聚焦个案,形成“1+1+1”师生结对服务模式。1个区级资源中心巡回指导教师和1个融合学校教师共同跟踪1个融合学生个案,从教育诊断着手,针对融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育教学评量等全流程进行实践研究,并定期交流改进。

三、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特殊教育服务供给模式

双流区特教资源中心建成“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资源系统,向区域内普特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及特殊学生家长开放。线上包括融合教育互联网管理平台与双流特教网、双流区特教网络资源库;线下重点打造区域特教期刊《双流特教》和特教图书室、辅具室“一刊两室”平台。“线上线下”资源系统更好地实现了区域特教信息管理自动化及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云南省玉溪市:

积极探索送教上门的玉溪做法

2015年1月,玉溪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37个实验区之一,开展送教上门实验。玉溪市抓住国改区建设机遇,加大送教上门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送教上门的玉溪经验做法。

一、加强送教上门工作领导

2015年10月,玉溪市下发了《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教育、财政、编办、人社、卫健、残联等10余个部门组成的送教上门工作领导小组,把0—16岁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列为服务对象,提供定时、定点、定量的送教上门服务,并明确市教育局统筹、市特殊教育学校具体负责全市送教上门工作管理。从2016年开始,玉溪市教育局就把各县区送教上门工作纳入教育目标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由此,玉溪市形成了政府统筹、部门联动、高位推进的送教上门工作格局。

二、完善送教上门政策保障

一是落实送教经费,玉溪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把送教上门经费列为民生类保障资金逐年落实,从2017年开始,玉溪市财政局安排送教上门专项资金50%用于送教上门教师和康复员课时专项津贴,达50万元,2018年、2019年又增加到60万元。二是落实送教人员,市教育局和市残联联合发文,要求各县区教育局根据送教学生家庭住址、残障类别就近确定送教教师和康复员,形成特校教师指导送教、普通学校教师开展送教、残联机构康复员实施康复训练的综合送教模式。从2018年开始,市教育局和市残联对参与送教上门工作的先进教师、康复员进行市级两年一度表彰。三是强化专业支持,全市聘请了一批国内知名的特教专家、医学专家、康复专家作为送教上门专家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送教学生家庭,指导调整送教方案和策略。

三、开展“互联网+”送教上门

全市采购了150台平板电脑配发给送教教师及康复员,在坚持现场送教上门的同时,对具备条件的家庭开展远程送教,增加送教频次,提高送教工作效率。

四、实施送教上门质量提升工程

玉溪市于2017年印发《玉溪市送教上门工作实施细则》,启动以评估为导向的送教工作流程与质量管理模式,根据送教上门服务对象的障碍类别和程度,采取相关医学专业、康复专业、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相结合的方式送教,最大程度弥补单一口径送教的欠缺,为送教对象提供更加切实、急需的专业服务,提升了送教上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几年来,玉溪市送教上门实现了“零拒绝”和“一人一案”的目标,送教上门学生平均每月都能享受到4个课时的教育康复服务,认知、运动、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上海市宝山区:

深化医教结合,为特殊儿童提供优质教育康复服务

2015年,上海市宝山区被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承担医教结合实验项目。根据《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宝山区医教结合实验区方案》,宝山区聚焦质量,积极推进实验工作,全面提升了区域医教结合服务水平。

一、构建医教结合服务机制

宝山区以教育、残联、卫计委三部门为主联合创建区域一体化医教结合服务机制。以教师和医生为两大主力,区教育局建立了三支队伍,即特殊教育入学鉴定委员会专家团队、“华师大宝山区特殊教育研究基地”导师团队、含45名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教师团队。区卫计委建立了三支队伍,一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一校一医”队伍,提供日常基本服务;二是依托区级医院资源,由15名指导医生组成5个指导医生组,按需指导教师开展康复服务;三是依托宝山医疗联合体组成的专家医生团队,为残障学生的教育康复训练解决疑难杂症。

二、拓展医教结合服务对象

一是拓展不同残疾类别的服务对象。宝山区将医教结合服务类别由原来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脑瘫肢体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言语语言障碍六类拓展为含学习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多重残障在内的九类;二是拓展不同安置形式的服务对象,由原来培智学校扩展到培智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四种安置形式的残障学生;三是拓展不同学段的残疾学生,由原来的义务教育阶段向学前及高中职业教育阶段两头延伸。

三、完善医教结合诊断与评估流程

每年5月,区特教指导中心对学生学籍系统、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残联残疾儿童信息系统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实现对残疾儿童个体成长各阶段信息实时了解与监控。6月,区特教指导中心组织疑似残障学生到市教委指定的医疗机构,为各类残障儿童进行残疾诊断以及健康检查,明确残疾类别及残疾程度。7月,参加市特殊教育评估中心的专家综合评估,“一人一案”提出教育安置及教育康复建议。8月,召开区特殊教育入学鉴定委员会议,根据医疗机构的诊断报告、专家综合评估意见、残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及家长的意见,落实适合的教育安置。9月前,由区特殊教育入学鉴定委员会进行教育转介鉴定,根据医疗机构复测评估结果,结合残障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家长的意见,提出转介安置意见。

宝山区把学生医学诊断、健康检查、教育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成长手册等整合到网络平台,使教师、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教育康复情况,对孩子的发展有更全面与清晰的认识。

四、实现医教结合服务全覆盖

(一)以早教中心为主体,开展0—3岁高危儿医教结合早期干预

宝山区印发了高危儿医教结合早期干预家庭操作手册,早教机构或相关托幼机构优先向高危及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家长开放,向高危婴幼儿家庭推广正确的早期干预观念,配合医教结合早期干预,组织对新生高危儿实施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筛查。另外采用Gessel发育量表对1岁左右的高危婴幼儿进行四个能区的筛查。如果存在发育偏离的倾向,由区早教中心、早教指导站、亲子(宝宝)苑进行高密度的早教指导干预,每两周在宝山早教中心进行一次集中评估指导。发育严重偏离倾向的则由专业康复医院介入康复指导。

在孩子出生的12个月以内,早教指导老师与社区儿保医生定期上门随访,进行婴幼儿生长发育跟踪指导,共同服务于0—3岁高危儿家庭。对于出生时体重小于2公斤的低出生体重儿,从其出院后一周内开始进行上门随访,一直到其体重达到3公斤以上后方停止上门随访。

(二)以幼儿园特教班为主体,普及3—6岁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康复

一是根据本地区人口分布情况与残疾儿童的实际需求,宝山区教育局调整了学前特教班设点布局规划,全区开设学前特教班(点)的幼儿园为12个,实现街镇学前特殊教育班全覆盖。二是开设“学前残障儿童家长工作坊”,为学前发育迟缓、自闭谱系障碍等残障儿童家长提供两周一次的培训,形成以家庭干预为主体,幼儿园、区特教指导中心为指导的家、园、中心联动的干预模式。

(三)以特教中心为主体,开展6—15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医教结合干预

一是构建符合各类残障学生特点的课程。区培智学校依据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及《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各类残障儿童医教结合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和框架结构。形成了“评估学生—调整教学目标—选择教材—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流程,开发了各种医教结合校本课程,含科普、信息技术、绘本、行为训练、感知运动等。

二是分类建设康复训练中心。区教育、残联、卫生部门合作在区特教指导中心建立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每年在训儿童50多名,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每年在训儿童15名左右,通过运动疗法、感觉统合、作业治疗、平板步态、物理治疗等项目训练,提升了医教结合实效。

三是建立“名医面对面”问诊服务机制。区特教指导中心邀请市精神卫生中心、复旦附属儿科医院、新华医院、上海市妇幼保健所等国内各科一流医学专家,开设自闭症康复、脑瘫肢体康复、情绪行为矫正、营养保健、癫痫治疗、牙防眼防等专场活动,为部分特需学生提供每月一次名医会诊服务。

四是探索医教结合背景下资源教室建设与运行机制,确定了普校资源教室全覆盖的建设目标。2014—2017年共投入市、区两级经费980万元,分三批完成了41个资源教室配备,2018年第四批再建38个,资源教室以《上海市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装备配备指南》为标准,从随班就读学生的残疾类别及教育康复需求出发,选配教学具、康复器材、音像资源等,为推进随班就读提供医教结合资源保障。

五是开展随班就读教学有效性项目研究。区特教指导中心牵头,10所中小学、4所幼儿园组成项目组,对随班就读学生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开发了自闭症结构化训练、脑瘫键盘拼音训练、情绪行为训练、言语沟通训练等补偿性课程以及电脑PS课程、美术国画课程、OH卡牌游戏写作课程、社会故事集体课程等发展性课程,既体现集体教学要求,又适时跟进医学康复训练指导。

六是对于区域内44名重度残障学生,安排区培智学校及普通学校教师提供每周1—2次的送教上门服务,开展包括感知及认知、语言沟通、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

(四)以职业学校为主体,实施15—18岁残障学生九年后的职业教育

根据市教委《关于加强特殊职业教育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宝山区出台了《宝山职业技术学校附设特教班招生方案》,为特教学校及随班就读的应届残疾学生提供四年的免费职业教育,助力残障学生自强自立、融入社会。

江西省信丰县:

深入扎实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自2015年1月,江西省信丰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开展送教上门实验以来,按照“找出来、安置好、强保障、有质量”的工作思路,构建了教育主导、跨部门协同、普特学校及家庭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一、教育残联联动,逐一筛查、评估特殊儿童

每年8月,由信丰县教育局包校干部、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乡镇普通学校教师组成若干个调查行动组,以县残联登记在册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名单为基础,对全县所有乡镇进行地毯式的调查走访,确保残疾儿童少年一个不漏。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以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主,在普校教师的支持配合下,为筛查出的对象进行全面的教育康复评估,并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和服务手册。

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一人一案”

根据教育康复评估结果,县教育局对重度残疾学生坚持按照“以个案服务为中心、以最少限制为导向、坚持多元安置并举”的原则,为每一个送教上门残疾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康复方案,进行送教安置。送教服务的方式、服务的内容,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为此,县财政从2015年起每年安排30万元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支持送教上门工作开展和教师交通补贴。

三、充分发挥普校、特校、家庭等送教主体作用

一是发挥普通学校的“桥头堡”作用。全县所有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小学都设置了资源教师岗,承担对施教区内“送教上门”学生学科知识辅导、康复训练支持,协调特校和送教学生家庭的衔接等工作,发挥了服务距离近、服务时效强的作用,工作效果明显。二是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压舱石”作用。县特殊教育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在残疾学生评估鉴定、教育安置、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等关键环节上提供专业支撑。对重点个案保证每周一次、一般个案每月一次上门服务的基础上,特殊教育学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和残疾学生家长的培训上。三是落实家长在家庭教育康复中的主体责任。积极争取家长对送教上门工作的支持、配合,注重引导、指导家长对残疾孩子进行居家教育康复,不仅大大提高了送教上门学生康复训练效率,同时也优化了残疾儿童的成长环境。

四、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动态调整送教策略和安置形式

信丰县重视送教上门工作的督导、考核,依托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对送教上门工作进行常态化巡回指导督查,全面了解掌握送教上门工作开展情况。按照最少受限制原则,经过送教服务,能够进普校的不进特校,能够进特校的不留在家庭,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版权说明: 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创作与付出,“融教之家”均已备注文章作者及来源。本网转载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 读者、传递行业信息。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消息至 “融教之家(rhjyzone)”公众号后,非常感谢!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推荐专栏
更多>>
  • 多动症
    多动症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 融教之家
    融教之家

    融教之家是国内领先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资讯平台,关注融合教育行业动态和政策,坚持为从业者提供高质量内容和多项学习服务,促进融合教育传播和发展。

  • 恩启特教平台
    恩启特教平台

    中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领域专业互联网+平台。致力于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促进行业康复教育水平整体提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康复教育服务。 恩启,让康复更有效!

  • 蜗牛大班长
    蜗牛大班长

    蜗牛爬得再慢,总有到达的时候; 就像星星爬过几光年的距离,装饰了万里银河。 ——MUST疗法以及星希望创始人:杜佳楣

  • 特教观察
    特教观察

    一个为特殊教育从业者、特殊儿童家长以及公众提供特殊教育资讯和前沿教育教学方法,并为特殊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提供沟通、交流的公益平台。

  •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

    对自闭症(孤独症)、脑瘫、感统失调、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学习障碍、行为异常等儿童的康复训练。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
融教之家公众号

融教之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