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融教之家

微信订阅 手机访问 侵权投诉

儿子屡教不改,暴脾气的他只好付诸武力

来源:暖星社区
2019-10-29 17:20 1014 0 0
你是在控制孩子,还是在养育他?


入行10多年,这两个问题让我头疼

不知不觉,我在这行里已经十多年了,从小龄儿童康复做到大龄青年训练,又眼见着当年的小龄儿童长大成为大龄青年。不断地发现着他们身上的能力,也发现并解决着阻碍能力发挥的各种障碍。

这其中,有两个问题很让我头疼,一个是不知道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另一个就是孩子们训练效果很难持续、经常反复。比如,在机构时训练成效很好,可回家一段时间,孩子的部分行为就又恢复到了老样子。自己做家庭干预也是一样,效果时好时坏。

不知道孩子想什么,就经常会遇到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场景。

训练效果经常反复,就会让人纠结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

只看到孩子本身及其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就上面这个两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最近我逐渐意识到,我们以前对孩子的干预训练忽略了两个十分关键的要素:孩子的内心和孩子所处的教养环境。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谱系康复从业人士过去非常看中孩子的行为和当下的干预效果,但其实,养育谱系儿童(其实普通儿童也是如此)是一个整体性的持续的过程,如果只看到孩子本身及其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各方教育的要求是否一致?方法是否相同?环境是否发生变化?环境中非专业人群与他们的交往方式、沟通方法是否正确?甚至是孩子的动机有哪些?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愿望是什么?……

如果不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出现那种我上面提到的困惑恐怕是必然。

正面管教

让我更加明确上述认识的,除了在特教领域的经历,更是参加的一次“正面管教”培训。

正面管教是以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美国已经风行四十年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我想,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加上家长的认同和持续使用,应该可以很好地解决我的那两个困惑。

正面管教的教育提倡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式,和善与坚定并行。这种方式十分注重搞清楚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并结合一套特有的、实操性极强的工具,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帮他们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学会有价值的人生和社会技能。

这本书在中国也很畅销

谱系孩子难道不想被接纳被认同吗?

咱们先说说归属感和价值感。

所谓归属感,就是人们能感受到自己受到团体(包括家庭)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接纳;自我价值感,则是个人对团体有所贡献,能力有所发挥。不只是普通孩子和大人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对特殊需求的儿童其实更重要。

阿德勒相信,所有人的行为动机都是要有归属感并感觉到自己重要。但是,很多人其实往往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才能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尤其是我们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比如他想通过得到关注来寻求归属感,却以错误的方式(行为)来满足目的,也就是让家长们抓狂或无奈的“不良行为”。

去年,一个妈妈对我说,她每次做豆浆的时候,儿子最后都要再抓一把黄豆放进碗里,妈妈怎么说也阻止不了他,只好认为这是儿子的问题行为。从正面管教的视角来看,要考虑到孩子是有那种想要表示自己有能力、有价值的动机的。

再有,生活中家长们最在意的,那些似乎鸡毛蒜皮又无时无刻都要面对的琐事:比如唠叨几十遍孩子也不肯起床、不肯刷牙;在课堂上突然就站起来;无论如何安抚教训,也不能阻止他乱发脾气,打人掐人;还有,到底该和他怎么沟通,才能让双方都明白彼此的意思,不出现理解误差,或者对大人的指令无动于衷,等等,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都应该考虑到孩子有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

当然,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但是这条大思路我建议家长和老师都是要思考的,它对我们和孩子建立连接、保持关系,同时了解问题原因所在,进而解决问题大有裨益。

归属感和自尊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关注,上图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要么强权,要么娇纵,

要么干脆弃之不理

正面管教里还说到“不惩罚,不娇纵,和善与坚定并行”。

一方面,孩子们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知道如何用正确方式表达;

另一方面,家长们要奋力应对由此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

你觉得我们大多数家长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我想通常是怎么“最快捷”、“最省事”就怎么来——也就是要么强权,要么娇纵,要么干脆弃之不理。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闹情绪时,尤其是在外面或者家长正在忙碌,肯定首先想让孩子安静下来,服从命令,不管用什么方法,哄啊骗啊打啊,有什么招用什么招。

可是教育是个长期过程!这些方法,即使有效,也是短期有效,时间长了,孩子还是老样子,有的还会出现懒惰、拖沓、不自律,甚至反叛、报复、退缩等行为,变本加厉,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是我前面说的已训练好的行为持续时间不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的教育方式没能有效巩固训练效果。

正面管教主张:和善与坚定,注意,二者要并行。和善是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则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惩罚通常缺少和善,娇纵通常缺少坚定。找到孩子的行为动机后,和善与坚定并行,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不会故错重犯了,家长们再也不用内心崩溃,肝火旺盛了。

举个例子

上面说得恐怕过于理论化,我们来举些例子看看:

我现在带的一个十岁男孩,刚来的时候午睡后起床总是闹情绪,哭喊打人。以前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的其他孩子,往往会哄诱或者强迫他起床,但是下一次,孩子还会这样。

而现在,我则和这个孩子一起商量着制定了一个午睡惯例表。每次闹钟响的时候,就告诉他该起床了,这是他和老师共同的约定。因为参与了制定,他会觉得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不是由老师强迫的,比较愿意遵守。

当然,刚开始,孩子执行起来肯定是有难度的。一天,我叫他起床,他反而把被子蒙在头上,再叫,干脆大哭着掐我的胳膊。

正面管教一直强调要有同理心,于是,我坐在床边,轻抚着他的头说:“老师知道你还想睡,起床是件挺困难的事情。只是,我们约定的时间到了呀。”起初,孩子不理我,但是我平和坚定地,每隔一分钟就这样说一次。十几次后,他突然掀开被子,不好意思地笑了,动作麻利地穿好了衣服。这以后,只要坚持这么提醒两三次,他就可以快速地起床了。也没再闹过情绪。 

这是我们看到的行为层面的部分,但其实,以正面管教的视角看,整个过程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内心戏,我来介绍给大家听。

首先,其实他一直在观察我的反应,并争夺控制权“我说了算”。他行为的信念就是“唯有我说了算,我才会有归属感”。

但是,真实的世界并不是他能说了算的,也不应该让他说了算,我们更希望他体会到的是:世界是可以和自己协商的,是可以找到让他自己舒服,要让别人舒服的状态的。

所以我既坚定又和善。

怕他发脾气顺着他,是和善,但这会违反约定,看上去“尊重”了孩子没有尊重自己。于是,我同时也坚持要他起床,坚定地执行一起制定的约定。

当然我也知道,单纯的坚定会令他感觉不体贴,引发权力之争,所以,当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做出一些行为,来表明他接下来会有更令你麻烦的行动时,就是和善与坚定并行的关键时刻。很多时候,要以一种温和平静的方式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会有助于避免争斗。理解、平静、温和,也坚定。

作者和众多谱系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再举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孩子,特别执着于把玩各种卡片,他的父母希望培养他更多的兴趣爱好,每当他玩卡片的时候就强行收走,换成其他玩具,这时候孩子就会躺在地上打滚,拍打地面,几年来,家长也没能将他这个痼习改掉。

也许你会自我安慰,说热衷于收集和强烈关注某物,是自闭症孩子特有的一种行为,所以这是正常现象,不用也不能改变。

我不推荐这么看!

其实,当他们把玩的过程中,也有一种对物品“我说的算”的控制感,父母强行收走卡片,甚至不给他沟通的机会,他就只能通过打滚这种方法,来寻求控制感和失去的权利。

因此,我没有收走孩子的卡片,而是同理了他的感受,说:这么多卡片,你一定很开心!

我和孩子一起玩了一会卡片,接着,请求他先把卡片放到一个地方,帮助我去寻找画笔,协助我画一幅画。当他对卡片不在身边表现出焦虑感时,我就让他自己选择,画画的时候是把卡片放到盒子里,还是放在书包里。有了选择权和控制权的孩子听话多了,他在帮助我画画的同时,也有了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然,上面的例子举起来可能只用了几百个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方法是可以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

不可避免,根据孩子和养育者使用这些方法的情况,整个改善的过程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中间也会出现反复。但只要保持和善与坚定并行,反复思考和复盘相关的操作,结果都会是积极的。

儿子屡教不改,暴脾气的他只好付诸武力

令人欣慰的是,其实家长们在看到孩子在朝好的方向变化,都会有耐心有热情坚持下去的,这其实是双赢的。最近让我特别高兴的一件事,就是一个父亲的反馈。

有个父亲,儿子已经十五岁了,平时父子间互动很少。可是,每当父亲在家里打电话,儿子就要过来拉扯他的衣服,如果父亲不理他,他就打父亲的脸,甚至抢走手机。父亲很生气,接打电话对他的工作特别重要,他命令儿子不许动,可儿子屡教不改,暴脾气的他只好付诸武力,每次打电话都以把儿子打一顿收场。揍一个半大小伙子,父亲很无奈也很心酸。就来向我求助。

这个儿子喜欢父亲在身边,享受父亲在身边的时光,哪怕没有互动。电话显然“夺走了”父亲,他甚至以为电话对父亲来说,比他更重要。只有父亲在自己面前什么也不干,他才有归属感。打父亲抢手机,都是他寻求关注和归属感的方式,而父亲一直忽略了儿子的情感需求,把这个行为当成儿子的无理取闹。

同时,这个父亲属于情感内敛又风格严厉型的,建立情感连接其实有点难,但在我看来,他们之间缺的就是这个。所以,我让他多和儿子互动,多留出一些亲子时光。然后,感同身受——选择——约定。

比如,在接打电话之前,先告诉儿子自己为了工作,必须做这件事情,但是不会因此忽略了他。并让儿子决定他可以打十分钟还是二十分钟,自己也尽量在约定是时间内谈完。

这个父亲刚开始总拉不下面子,不习惯这么和儿子说话,我是一遍又一遍地鼓励他,他呢,硬着头皮尝试了几次。

一段时间后,这个父亲激动地来找我说,“我现在感到自己和儿子有一种亲密的情感连接了!”

这个事儿实在让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容易对自己的经历做出错误的解释,并追求错误的目的,尤其是当孩子被忽视的时候,其基于错误解释做出决定的倾向就更严重。而如果他对世界周遭的错误解释得到修正,他的行为就会改善很多。很明显,这个儿子和父亲,彼此都感受到了归属感和对方的爱。

在谱系圈获得“轻松感”

说实话,踏足谱系圈这些年来,第一次,除了这种成就感,我还有了种难得的“轻松感”,感到养育和教育谱系儿童,似乎比从前容易了许多。

在美国的一次特殊需求儿童的正面管教研讨会结束时,一位母亲走到导师面前,眼里含着泪花说:“所有早期介入治疗者都让我控制我的儿子,你们告诉我,我可以养育他。”她的话非常打动我,我也深有同感。

*版权说明: 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创作与付出,“融教之家”均已备注文章作者及来源。本网转载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 读者、传递行业信息。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消息至 “融教之家(rhjyzone)”公众号后,非常感谢!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推荐专栏
更多>>
  • 多动症
    多动症

    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 融教之家
    融教之家

    融教之家是国内领先的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资讯平台,关注融合教育行业动态和政策,坚持为从业者提供高质量内容和多项学习服务,促进融合教育传播和发展。

  • 恩启特教平台
    恩启特教平台

    中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领域专业互联网+平台。致力于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促进行业康复教育水平整体提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康复教育服务。 恩启,让康复更有效!

  • 蜗牛大班长
    蜗牛大班长

    蜗牛爬得再慢,总有到达的时候; 就像星星爬过几光年的距离,装饰了万里银河。 ——MUST疗法以及星希望创始人:杜佳楣

  • 特教观察
    特教观察

    一个为特殊教育从业者、特殊儿童家长以及公众提供特殊教育资讯和前沿教育教学方法,并为特殊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提供沟通、交流的公益平台。

  •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

    对自闭症(孤独症)、脑瘫、感统失调、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学习障碍、行为异常等儿童的康复训练。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
融教之家公众号

融教之家公众号